图文:苹果在人工智能竞赛中为何落伍? 图片来源谷歌地图
【侨报记者田霞5月20日旧金山综合报道】据彭博社报道,过去一年,苹果公司(Apple)高调宣传其人工智能(AI)新工具,从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的盛大展示,到《最后生还者》明星贝拉·拉姆齐(Bella Ramsey)出演的广告,试图展现其AI雄心。然而,彭博社科技记者马克·古尔曼(Mark Gurman)在《Big Take》播客中指出,苹果在AI领域的承诺与实际交付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这不仅引发用户不满,还暴露了公司在AI竞赛中的明显落后。面对生成式AI的热潮,苹果这家以技术创新著称的巨头,正努力追赶却步履维艰。
古尔曼表示,苹果在iPhone 16发布时通过广告承诺了多项AI功能,例如升级版Siri能根据用户日历回忆会议对象的姓名。然而,这些功能至今未能实现,广告甚至被撤下,导致消费者提起集体诉讼,指控苹果虚假宣传。古尔曼强调:“在现代苹果历史(近20年)中,这种在核心技术上的承诺失信前所未有。”苹果对诉讼及古尔曼的报道均拒绝置评,但其AI困境已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苹果并非AI新手。指纹识别(Touch ID)、面部识别(Face ID)以及智能提醒(如基于交通状况的出行建议)早已融入其生态系统,这些都依赖传统AI技术。然而,在生成式AI领域——如ChatGPT、谷歌Gemini等引发的热潮——苹果明显落后。古尔曼指出,苹果未能在生成式AI上复制其在iPod、iPhone等领域的成功,即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大众化、功能完善的产品。2022年底ChatGPT的爆发让AI成为科技核心,而苹果的“苹果智能”(Apple Intelligence)虽被寄予厚望,却因功能缺失和延迟交付被批评为“令人失望”。
苹果的AI短板源于多方面。首先,其对用户隐私的执着导致开发进程放缓。与谷歌、微软等积极利用用户数据训练AI模型的竞争对手不同,苹果坚持设备端处理和差分隐私技术,限制了数据使用,减缓了生成式AI的开发速度。其次,苹果在AI人才招聘上长期面临挑战。据《纽约时报》报道,苹果的企业文化较为封闭,限制了AI研究论文的发表和会议参与,使其难以吸引顶尖AI人才。2018年,苹果聘请谷歌前AI负责人约翰·詹南德里亚(John Giannandrea)试图扭转局面,但效果有限。
具体到产品,苹果智能在iOS 18系列中的表现不尽如人意。iPhone 16发布时无任何AI功能,iOS18.1仅推出写作工具和通知摘要,iOS18.2新增了卡通表情(Genmoji)和图像生成工具(Image Playground),但核心升级,如上下文感知的Siri,至今未有明确发布时间。彭博社报道,苹果内部数据显示,苹果智能功能的使用率极低,而Siri的升级可能推迟至iOS19甚至iOS20(2027年)。相比之下,谷歌Gemini和亚马逊Alexa+已实现更自然的对话功能,令Siri显得过时。
苹果的AI危机不仅威胁其iPhone的市场主导地位,还可能影响其机器人等未来产品计划。古尔曼援引内部人士称,苹果正重组AI团队,投入巨资开发自有AI芯片(代号ACDC),并计划在2025年WWDC展示更先进的Siri。然而,竞争对手的快速迭代让苹果追赶难度加大。亚马逊、OpenAI等公司不断推出更强大的AI模型,而苹果若不能迅速补齐短板,可能重蹈黑莓、诺基亚的覆辙。
尽管如此,苹果的隐私优先策略为其赢得部分用户信任,且其3万亿市值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古尔曼认为,苹果并非无望,但需加速创新,确保AI功能不仅实用且无缝融入生态系统。加州科技行业观察人士指出,苹果若能在2025年兑现承诺,或将重塑其在AI赛道的地位,否则可能在技术革命中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