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综合报道】当地时间10月21日,日本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临时国会众参两院首相指名选举中均胜出,当选日本第104任首相。她也成为日本首位女首相。

高市早苗当选日本首相。路透社

高市早苗当选

当天,首相指名选举先后在众参两院进行。在众议院第一轮投票中,高市早苗在465张有效选票中获得237票直接胜出。在随后举行的参议院首相指名选举中,高市早苗第一轮投票仅以一票之差未过半,在第二轮才凭借多数票当选。

高市早苗1961年生于日本奈良县,1993年首次当选众议员步入政坛,曾任经济产业副大臣、总务大臣、经济安全保障担当大臣等职务。高市早苗三次参加自民党总裁选举,2021年和2024年均以失败告终,今年在决胜轮中战胜小泉进次郎,最终胜出。

新内阁名单公布

21日晚些时候,高市内阁成员名单公布,其中木原稔任内阁官房长官,片山皋月任财务大臣,小泉进次郎任防卫大臣,林芳正任总务大臣,茂木敏充任外务大臣,赤泽亮正任经济产业大臣。除高市早苗以外,内阁中有2名女性阁僚,10人为首次入阁。由于日本维新会以“阁外合作”的形式参与联合执政,本届内阁成员均来自自民党。

日媒指出,鉴于内阁中汇聚了多名保守派人士,新内阁整体呈现出浓厚的保守色彩。

“短命首相”魔咒能否被破?

青年日本问题学者、察哈尔学会研究员陈洋表示,出身平民家庭的高市早苗当选首相,在男权主导、国会议员多为世袭制的日本政界,具有重要象征意义。高市早苗能在短短几日内扭转乾坤,得益于在野党未能实现“野党共斗”,众议院第二大在野党日本维新会转身与自民党结盟,带来35席支持票。

日本政坛近年动荡,2006年至2012年内换了6位首相,被称为“短命首相”魔咒。当前自民党“黑金”丑闻未除,在国会仍陷“双少数”困局,日本民众不满物价上涨。美国总统特朗普10月底访日“催投资”,也将是日本新内阁大考。高市早苗的首相之路注定不会平顺。

“高市早苗面对的是一个‘首相短命体制的结构性陷阱’。”陈洋指出,日本选举节奏频繁,媒体舆论易放大政策失误,导致首相支持率快速波动。现代日本首相常在民意压力下自请辞职,以维持政党形象。高市早苗作为首位女性首相,初期光环虽强,一旦政策争议集中,舆论反噬可能更剧烈。

陈洋续指,高市早苗自身亦有双重困境,即政治孤立与民意高期望。“高市早苗的政治基础脆弱。自民党内部分传统势力对她持保留态度。日本维新会虽提供议席支撑,却更重地方利益与改革议题,不会长期无条件追随。高市早苗本人缺乏像安倍那样的稳固党内掌控力,也没有菅义伟、岸田那样的官僚式协调经验。与此同时,社会对日本首位女首相寄予强烈期待,希望她能打破男性主导政治的惯性,展现改革魄力。高市早苗若在经济、民生或外交上稍有失误,将被舆论视为‘破坏期待’的象征,支持率滑坡可能更快。这种高期待与低容错的结构,使她必须在短时间内展现显着政绩,否则政治能量将迅速消耗。”

维执政联盟也并不稳固。陈洋分析,自民党与日本维新会都主张修改宪法,部分政策理念相和,但匆忙联合,自民党囫囵吞枣全盘接纳了维新会的条件,日后不一定会帮助实现,维新会若感到“被怠慢”或转为消极合作。两者是“阁外合作”,并不如自公联合执政时的“阁内合作”牢固。且维新会影响力集中在关西大阪,带来的支持有限,若该党未来席位下降,极易动摇自维执政联盟的基础。

陈洋认为,高市早苗的历史意义在于,她是日本保守政治结构中首位打破性别壁垒的领导人。但她能否成为“打破短命政治的首相”,仍取决于能否在制度层面引入新的治理逻辑,即从派阀政治到政党责任政府,从权力妥协到政策执行力。若她只延续过去的政治交易逻辑,最终只会陷入同样的循环——短暂执政,仓促更替,政策中断。

中美日三边关系将如何变?

高市早苗是日本有代表性的右翼政治人物,以极端保守立场着称,她还被认为是继承了前首相安倍晋三政治路线的“安倍爱将”。

日本媒体透露,高市计划在当选后就指示修订《国家安保战略》等文件,将日本的防卫开支由目前的占GDP1.56%提升到2%,以回应美方的要求。高市还将在28日即将举行的日美领导人峰会上把修订方针告知美国总统特朗普,以展现日本强化防卫的决心。

无独有偶,就在首相选举前一天的20日,美国驻日大使发表演讲称,为了应对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必须推动日美同盟进化”,希望日本分担美国在印度太平洋地区“维持威慑力”的重任。

上海理工大学国际政治学者郭丽表示,日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或进一步保守化。高市早苗能够当选,在于其经济政策比较具体和务实,让日本民众更放心,也与日本社会趋向保守化有关。“高市政权”下自民党和维新会的“保(保守派)保联合”,会比自公(公明党)联盟更“右”。高市早苗强调“日本第一”,要在日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日本的国防力量,维新会甚至主张正式建立“国防军”。

不过,郭丽也认为,美国虽然乐见日本“扩军”配合美国“遏华”,但也清楚,日本右翼的底色是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其追求的最终目的是“脱美”,而“依美”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阶段性的手段。因此,美国在支持日本提升军力的同时,也不会放松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