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综合报道】一边是企业家,演说家,嘴上功夫、逻辑能力了得;一边餐饮连锁企业,资历不浅、人气不低。罗永浩与西贝的“预制菜纷争”的这把火,越烧越旺。
几乎全是预制菜
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
9月10日,罗永浩发博公开吐槽连锁餐饮品牌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
9月11日晚间,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回应,西贝门店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为自证清白,他还宣布两项重要举措:全国门店开放后厨、上线“罗永浩同款菜单”。同时,贾国龙认为罗永浩用“恶心”形容西贝,话太极端,极大地影响了西贝的商誉,“一定会,我们一定会起诉他,一定一定会起诉他!”。
罗永浩迅速回应,发布10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针对贾国龙的起诉言论,罗永浩反而表示这场官司客观上会对预制菜领域的消费者知情权甚至立法做出市集贡献,自己已经准备好。
华尔街见闻报道称,9月14日,贾国龙在一个行业群内的发言截图流出,他一方面承认“应对方式有错”,表示要“向胖东来学习”,另一方面却称称罗永浩为“网络黑嘴”,并表示要带领员工与其“开干”。
罗永浩被激怒了。9月15日凌晨,罗永浩再次发文出击,邀请贾国龙进行网络直播当面对话,澄清事实。
罗永浩快速回怼
西贝重发致歉信
9月15日下午,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在2025年10月1日前陆续做出包括儿童餐牛肉酱、牛肉饼、鳕鱼条、羊肉串等在内的9项调整,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
致歉信还写道,“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
罗永浩显然对此不买账,连发五个质问,快速回怼:“顾客虐你什么了?顾客都被你打成网络黑社会了,谁虐谁呢?百分之百没有预制菜的虚假承诺呢?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
致歉信评论区也有网友高赞评论表示,“顾客虐你?合着是我们这群顾客有问题了呗”。
致歉信发出不久后便被西贝撤回,约10分钟后再次发布,把对“顾客虐我千百遍”中的“虐”字加了一个引号。
什么才是预制菜?
标准如何划定?
华尔街见闻评论,此次争议的核心,在于双方对“预制菜”的定义存在根本分歧。
贾国龙解释称,仅在中央厨房完全炒好、冷冻后到门店加热的才算预制菜,而将食材初步加工(如切丝、焯水)后在门店完成炒制流程的不属于预制菜。
相比之下,罗永浩和许多消费者的观点是,“中央厨房、食品工厂出来的菜都是预制菜。而且网上有证据表明,西贝的中央厨房部分的菜品就是采购的工厂预制菜。”。简而言之,罗永浩认为,只要经过中央厨房的预加工,无论是熟制品还是半成品,都应被视为预制菜。
那么,预制加工过的菜是不是预制菜?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台《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对预制菜的定义和范围进行了明确。根据该通知,预制菜不允许添加防腐剂,不包括主食类食品,也不包括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此外,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意味着,在法律层面上,预制和预制菜是两个概念,消费者印象中的即食和即配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范畴。
预制菜之争背后
是信任综合题
餐饮竞争,不是味道或预制与否的单选题,而是信任的综合题。
成都商报评论,这场“现做与预制”的口水战,表面是食材工艺之争,实则撕开了西贝深陷价格争议、信任滑坡的困局——消费者要的不是预制与否的标签,而是“钱花得值不值”。包括罗永浩在内的消费者不是反对预制菜,而是无法忍受“花高价吃预制”的欺骗感。
2021年,西贝因“馒头21元、花卷33元”被调侃“天价主食”;2023年,“3只蒸饺29元”事件引发舆论关注。对此,西贝辩称“有机莜面粉、现包工艺、每只含2-3颗虾仁”。显然,消费者算的不是成本账,是价值账。
越来越多的网友认为,问题的核心不在于是否使用预制菜,而在于消费者支付现炒价格时,是否得到了相应价值。消费者愿为“现做”支付溢价,但前提是透明;愿为“品质”买单,但前提是真实。
老板教育消费者
是爹味营销作怪?
企业经营者面对消费者的批评,第一时间没有反思自身产品和服务,而是选择指责消费者“不懂”,这不是第一次出现。2025年8月,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的一段“教育”味道满满的视频言论就曾引发轩然大波。
实际上,一些企业营销喜欢教育消费者,本质上是爹味营销在作怪。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而非单向灌输,品牌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信息,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场争议,可能是一次拐点。不是让行业“去预制”,而是推动整个行业更加透明、尊重消费者。“贵”不是原罪,预制也不是。真正让人不满的,是不明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