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记者田霞加州阿拉米达现场报道】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侨报》主办的“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展,8月30日在加州阿拉米达港口的“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博物馆上隆重开幕。

展览选在历史名舰“大黄蜂号”航母上,格外富有象征意义:这艘见证过、参与过太平洋战争的航母,如今承载着一段被历史尘封的民族记忆——数百万海外华侨在祖国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舍家报国的真实史迹。展览也是美国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博物馆、海外抗日战争纪念馆、《侨报》等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活动的一部分。

《侨报》西雅图分社社长王晓达为“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展主持开幕仪式;美国中文电台主持人肖芳现身展览,以专业声线,为中外民众讲解图片背后的故事。

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张建敏驻足在《侨报》主办的“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展前表示,华侨作为炎黄子孙在有国难时也表现出民族大义,出钱出力。例如旧金山的“一碗饭运动”“胜利堂”等。他说:“海外侨胞与祖籍国的兴旺发达息息相关,希望民族复兴也心系中美的友好事业,我们非常感谢他们,我们也不会忘记他们为祖国发展和平所作出的贡献。”

此次活动囊括中美四家博物馆及侨社展出的约300块展板。其中《侨报》主办的“华侨与抗日战争”为80块展板,共收纳数百幅图片,分为五大主题,系统性地展现出海外华侨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的多维度参与。

从捐资筹饷、物资援助,到投身战场、开辟运输线,一张张图片无一不昭示华侨群体在中国抗战进程中的不可或缺。他们既是战场之外的战略后援,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远洋灯塔。

凝聚民族血脉:

八百万华侨一半捐款助战

该图片展以详实的数据、珍贵的照片和生动的历史场景,唤起观众对那段群体记忆的深刻共鸣。肖芳介绍:“抗战时期全球华侨总数约为800万人,其中竟有超过400万人捐款支援中国抗战,有将近一半的人参与。”这些善款总计逾13亿元侨捐,加上侨汇高达95亿元以上,支撑了当时中国43%的军需物资,是抗战中国之“第二财政”。

展览特别还原了旧金山、纽约、檀香山、唐人街、南洋等地华侨组织募捐、购买公债、筹集物资的场景。墙上一幅幅泛黄海报,宣传“义捐救国”、“全侨动员”的标语,见证了那一代人以家国为念的决绝与忠诚。

在那个年代,很多华侨刚在异国他乡安顿不久,自己都艰难,却愿意倾其所有支援祖国。这不仅是对国家的热爱,也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中外民众观看《侨报》主办的《华侨与抗日战争》图片展。

陈嘉庚的身影:

华侨支援抗日不问归期

图片展的重点之一是介绍“华侨领袖”陈嘉庚。他不仅创办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亲自带头捐款,还在新加坡、重庆投资建药厂、办实业,为抗战提供医疗与后勤保障。他亲自参与招募机工、筹集车辆与燃料,指挥若定,堪称抗战“海外总指挥”。

从1937年抗战爆发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始终奋战在海外筹赈最前线,不问个人安危,也不计回报。他留下的一句话——“华侨之光荣,在于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成为本次展览的精神注脚。

路在滇缅尽鬼门:

3200名机工背影动人心

本次展览的一大看点,是对“南洋华侨机工”事迹的系统性呈现。展板和视频资料详述了在陈嘉庚领导下南洋各地侨社募集、培训、组织3200余名汽车司机和修理工回国,驰援滇缅公路抗日物资运输的历史壮举。这条连接中印的国际生命线,被日军不断轰炸破坏,其险恶程度被称作“人间炼狱”。

展览复刻出滇缅公路上的“四道鬼门关”——瘴气疟疾、泥泞塌方、断桥险路、敌机轰炸,令人肃然起敬。机工们日夜驾驶卡车穿越这些关口,将大量弹药、粮食送至前线,不计生死、义无反顾。许多机工客死他乡,甚至连姓名都没有留下。他们的牺牲,是中国抗战史中最沉重的无名篇章。

名将照片见证:

十九路军将领回赠侨团合影

展览陈列的一张照片尤为引人注目: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驻守上海的中国第十九路军奋勇抗击日军。为感谢海外华侨对抗战的及时援助,十九路军将领蒋光鼐、蔡廷锴、戴戟拍摄合影,特赠侨团以表谢意。这张合影当年由专人带至美国唐人街侨社,传递了战时前线对后方华侨的最高敬意。

另一组照片则还原了1930年代初,纽约、旧金山、檀香山等地华侨在街头集会、设摊募款、登报宣传的景象。特别是旧金山唐人街,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捐国难金”记录,捐款名单以毛笔书写张贴街头,堪称社区“荣誉榜”。

侨报记者马彦琳摄

英雄归来:

飞虎队华裔成员亲历战火

现年102岁的朱安琪,是展览中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生于奥克兰,祖籍广东台山的他,14岁那年即进入中华航空学校学习飞行,后在家人支持下毅然回国参战。他驾驶P-40、P-51战斗机飞越“驼峰航线”,多次将美军飞机带回中国,期间参加过72场对日作战,是飞虎队中的华裔中坚。

展览详细记录了他在中国西北与中南战区作战的经历。他不仅是抗战胜利的亲历者,更是民族记忆的见证人。1999年,朱安琪与其他华裔老兵一道受邀进入白宫,接受时任总统克林顿的表彰,代表了海外华侨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不可忽视的贡献。

铭记与传承:

让历史之光照亮未来

图片展开幕式上,《侨报》十多位年轻义工在现场协助和讲解,特别引人关注。他们表示:“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仅是缅怀与致敬,更是一次对后代的精神唤醒。80年前,海外华侨用血肉与金钱支援祖国抗战;80年后,这种深情仍流淌在我们每一个华人心中。”

“大黄蜂号”航母曾见证二战中太平洋战场的烽烟,如今成为中国抗战海外篇章的历史讲台,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主办方表示,希望借此展览,让美国社会更多人、更多年轻一代了解这段曾被忽略的历史,让“中华”二字的重量,继续传递下去。

历史不是沉默的碑文,而是中华民族记忆的根脉。可以说,唯有铭记历史,方能避免重蹈覆辙;唯有传承记忆,方能照亮来路与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