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当地时间7月28日至29日,美中经贸谈判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及贸易代表格里尔(Jamieson Greer)与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新一轮经贸会谈。这是继日内瓦和伦敦对话后,双方再度面对面磋商,旨在缓解逐步升级的中美贸易摩擦,并就关税政策、宏观经济协同及结构性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意推动“关税休战期”延期,年底前或迎美中元首会晤契机
根据会后披露的信息,本轮会谈达成的重要共识之一,是双方同意推动将原定于8月中旬到期的“关税休战期”继续延长90天。美国方面将考虑暂停恢复对价值24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4%关税的计划,而中方也将同步推进延缓对部分美国产品的反制措施。此举被广泛认为是为年内可能举行的美中元首会晤创造更有利的谈判氛围。
贝森特在会后向媒体表示:“这次会谈非常具有建设性。我们双方都表现出了务实和克制,并在多个关键议题上取得了实际进展。我们理解中方的主要议程,也希望他们进一步理解我们的政策动因。”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在“空军一号”上对媒体简要谈及此事。他表示已经收到会谈简报,并称“比昨天(会谈第一天)更满意”。特朗普还表示,他认为年底前有望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举行会晤,但他否认主动寻求会面,美方官员也称此次斯德哥尔摩会谈并未讨论该话题。
分析人士指出,关税延期尚未板上钉钉,但在全球经济面临高通胀、供应链不稳定和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背景下,美中双方展现出的沟通意愿本身就是稳定全球市场的重要信号。
中方重申需以元首共识为指引,继续深化对话机制
会谈期间,中方代表何立峰重申,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双方在经贸领域拥有广泛共同利益和广阔合作空间,中美合则两利、斗则俱伤。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中美经贸关系不仅有利于实现各自的发展目标,也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稳定。
何立峰指出,中美双方经贸团队要以两国元首6月5日通话重要共识为指引,秉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原则,尊重各自关切,进一步巩固共识,加深互信。下一步,双方应充分发挥好中美经贸磋商机制作用,不断增进共识、减少误解、加强合作,进一步深化对话磋商,不断争取更多双赢结果。
中国商务部副部长李成钢在会后补充表示,双方也就各自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坦诚沟通,特别是针对全球通胀压力、货币政策调整、制造业结构优化等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他强调,今后中美之间将继续通过机制化的经贸对话保持密切沟通,力求在结构性改革等敏感领域找到平衡点。
此外,中方还对瑞典政府在会议安排方面提供的便利表达感谢。尽管瑞典此次仅作为会议承办方参与,但其在中欧关系中日益上升的地缘角色,也为此次中美在欧洲第三地进行磋商提供了良好环境。
美欧协议引德法批评,中方谈判中展现战略定力
美中此轮会谈正值特朗普政府近期接连与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展开新一轮贸易磋商之际。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日前与欧盟达成了一项新的贸易协议,对大多数欧盟出口商品加征15%的进口关税,此举在欧洲内部引发轩然大波。法国批评该协议是“单方面屈服”,德国则警告其将对欧洲制造业构成严重冲击。
相比之下,中国作为稀土资源、锂电池原材料等关键产业的主导出口国,在贸易谈判中拥有更强议价能力和战略回旋空间。德国汉堡商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比亚(Cyrus de la Rubia)分析指出,“与欧盟不同,中国拥有更强大的自主调控能力和政策弹性,能够在复杂的博弈中展现长期战略定力。”
与此同时,中方也在稳步推进外资营商环境的优化。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近日在北京接见了包括苹果、英特尔等在内的多家美国跨国公司高管,并重申中国政府将继续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为外资企业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支持。这一表态也被视为中方在稳定中美经贸关系过程中的务实举措。
新华社在会谈结束后发布评论指出:“从日内瓦到伦敦再到斯德哥尔摩,维护来之不易的对话合作势头,需要双方持续相向而行,将两国元首重要共识转化为具体政策和行动,为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企稳不断注入积极因素。”
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多重挑战。从能源价格波动到AI技术引发的新一轮产业竞争,中美作为世界第一与第二大经济体,其合作与对抗的每一步都将牵动全球神经。斯德哥尔摩这场会谈虽未带来“惊天动地”的成果,却为双方缓解紧张关系提供了新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