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火再起古寺争议点燃冲突
泰国与柬埔寨自7月24日凌晨起在边境争议地带爆发激烈交火,战线迅速扩展至十二处地点,覆盖范围超过两百公里。这场冲突成为两国自201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军事对峙,引发整个东南亚地区高度警觉。
战火起因源于柏威夏寺周边土地的主权争议,该地长期为两国民族主义对立的象征。国际法院曾于1962年将该寺判给柬埔寨,2013年再度裁定周边土地归属柬方,但泰方至今未完全承认,民间对此争议尤深。
战事爆发以来,泰方指责柬军埋设地雷,导致士兵失去肢体,并出动美制F-16战斗机空袭对方军事设施;柬方则部署BM-21火箭弹猛烈还击,并反指泰军攻击平民区,称学校与医疗设施遭轰炸,造成重大伤亡。
截至目前,交火已造成三十八人死亡,伤者众多,其中泰国报告十三名平民遇难,另有数十人重伤。泰国方面已有十三万人紧急疏散,柬埔寨则有一万五千多户家庭迁出战区,许多家庭至今无家可归。
外交互指停火磋商一波三折
冲突升级后,泰国外交部迅速采取行动,召回驻金边大使,并驱逐柬埔寨特使。双方互相指责对方率先挑衅,柬方强调其行动为反击泰军入侵,泰方则声称完全是自卫行为。
柬埔寨首相洪玛奈致函联合国安理会,请求召开紧急会议,并指责泰国在无正式宣战情况下发动“计划性进攻”。洪玛奈还在社交媒体发文称,泰方曾口头同意停火,却在数小时后突然变卦。
马来西亚作为东盟轮值主席国,在冲突爆发初期即提出调停建议,并邀请双方派员赴布城进行会谈。洪玛奈率先表态接受方案,泰方则态度暧昧,强调“须以实地条件为依据”,拒绝签署任何书面承诺。
泰国外交部指控柬军持续发动无差别攻击,批评其缺乏诚意;而柬方则反驳称,泰方拒绝承认国际法院对争议土地的管辖权,是导致局势无法和平解决的根本原因。多轮外交交涉一度陷入僵局,区域局势持续紧张。
平民逃离边境地区陷人道危机
战争带来的最大受害者是无辜平民。边境沿线大批居民仓皇逃命,部分家庭甚至三代同堂一起迁徙。泰国政府迅速在素林府、西萨克特府等地设立三百余个紧急避难所,临时安置成千上万名流离失所者。
大学体育馆、佛教寺院、社区图书馆等公共建筑被改造为收容中心,志愿者和医护人员昼夜奋战,为群众提供饮食、水源和医疗救助。受灾家庭多为农民、渔民与边贸从业者,生活物资极度匮乏。
西萨克特一户人家在爆炸中失去了孩子,父亲泣不成声。另有一名妇女在家后稻田被炮弹击中后,抱着年幼孩子逃入山林,夜宿于临时避难棚。许多村民表示,这次冲突的猛烈程度远超往年,对心理造成巨大创伤。
农业与商业全面停顿,学校被迫停课,水电供应受限。部分儿童出现失眠、惊恐等应激症状,红十字会呼吁国际社会提供心理干预资源,并协助开展灾后重建。平民对冲突普遍感到绝望,呼吁尽快恢复和平。
美方介入多方推动和平对话
随着伤亡持续扩大,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美国总统特朗普主动致电泰柬两国领导人,提出“停火换贸易”的强硬立场。他警告称,若战事不止,美方将暂停与两国一切经贸磋商,并施加关税压力。
特朗普在“真相社交”平台发文称,“结束这场战争将挽救数千条生命,我愿意承担作为和平总统的责任”。他表示,已指示美方贸易团队为泰柬未来合作预留空间,前提是停火协议正式落地。
东盟主席国马来西亚发挥积极调解作用,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邀请双方赴布城举行闭门会谈。中国亦表达关切,强调维护地区稳定符合各方共同利益,呼吁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主权争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则谴责这场“本可避免的流血冲突”,并表示愿意协助建立中立观察机制,监督停火执行情况。多国一致敦促双方保持克制,为长期解决方案创造空间。
协议落地停火暂缓但危机未解
在马来西亚、美中等多方斡旋下,泰柬双方终于于7月29日晚在布城会谈后达成停火协议。协议自当日午夜起生效,双方承诺撤回部分重型装备,恢复热线沟通机制,并允许设立边境缓冲区。
东盟方面称此次协议为“重建信任的关键一步”。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记者会上表示,“和平不是一次会议决定的,但这一步走对了,未来才有可能对话解决深层分歧”。
尽管停火协议带来暂时平静,但分析指出深层根源仍未解决。柏威夏寺和塔莫安通寺的归属争议持续数十年,历史判决与现实控制权矛盾突出。泰方至今未正式承认国际法院相关裁定。
此外,泰国国内政局动荡亦加剧不确定性。年轻总理帕东丹因一段与柬前总理洪森的通话曝光而被法院下令停职,保守派力量趁势上升,民族主义情绪持续升温。各界担忧,任何边境摩擦都可能引爆新一轮冲突。
目前,边境地带虽暂时停火,但双方军队依旧保持高度警戒。未来和平走向仍取决于各方能否真正坐下来解决争议主权问题,而不仅仅是暂时压制冲突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