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前局势紧张内政外交双重夹击
日本在此次参议院选举前已处于高度政治与经济压力之下。首相石破茂面临的不仅是国内持续上升的物价压力,还有来自国际的外交难题。过去一年内,日本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走高,生活成本飙升,尤其是粮食、能源和住房领域最为显著,民众对现有政府应对通胀的方式普遍不满。
与美国政府的贸易谈判长期陷入僵局。尽管石破政府声称正就关税进行高层磋商,但截至选举前,美方仍坚持可能于8月1日对日本出口商品征收新一轮关税。这使得日本政府在内外交困的状态下被迫迎接一次决定命运的选举。
多家日本主流媒体在选前民调中指出,自民党支持率在多个选区低于预期,年轻选民和城市中产阶层更倾向于支持提出减税主张的反对党。在这一背景下,石破茂希望通过强调自身“稳定领导”的形象以及“避免政治混乱”的呼吁挽救选情,但未能奏效。
执政联盟惨败石破政权陷入危机
选举结果确认后,石破茂领导的执政联盟未能维持参议院控制权。自民党及其长期合作伙伴公明党仅获得47席,低于多数所需的50席。这一结果对石破而言不仅是一次政策层面的失败,更是一次政治信任的严重流失。
执政联盟的崩盘立即引发内部动荡。党内多个派系召开闭门会议讨论接班人选。尤其是党内实力派麻生太郎所领导的派系公开表示“无法接受继续由石破掌舵”,并称如果他不自动辞职,将面临党内系统性阻力。与此同时,反对党动作频繁,立宪民主党已在筹划不信任动议,企图加速领导层更替。
尽管石破茂强调他仍将继续负责谈判与财政改革工作,并否认将进行内阁重组,但政治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在当前局势下,他必须在党内让步以换取短期稳定。特别是执政党在税收、养老金、教育支出等民生政策议程上,将受到更大程度牵制。
社会期待改革民意转向右翼思潮
从此次选举的结构来看,民意正在经历一场深层转变。大多数投票者对传统政治势力失去信心,同时也对政府在应对少子化、高龄化、移民管理等议题上的无力感到焦虑。这为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立场的三政党提供了快速崛起的土壤。
三政党虽在政策上被外界批评为极端,但却成功利用社交媒体构建出贴近普通选民、敢于表达不满的草根形象。该党候选人普遍年轻、善于网络宣传,其YouTube频道以宣传“拒绝外来威胁”和“重建国家主权”为主题,粉丝数量远超传统政党。
该党党魁神谷聪平原为普通超市经理,主张从欧洲的德国选择党和英国改革党吸取经验。他曾直言不讳称“日本政治已被利益集团绑架”,并公开批评女性参与职场政策是“阻碍生育的根源”。尽管其观点争议巨大,但却在20至40岁男性群体中积累了大量支持,尤其是居住在经济下行城市的“边缘青年”。
有分析指出,三政党的崛起也表明日本民粹主义首次形成了结构性基础。虽然该党暂时仍无法左右国会大局,但其对政策话语的冲击力,已远超席次本身。
市场震荡有限财政走向更受关注
选举结果公布后,市场整体反应平稳。尽管日本股市休市,但日元对美元汇率小幅上涨,日经指数期货亦录得温和回升。投资者普遍认为,政治震荡早有预期,资产价格在过去几周已提前消化风险。
然而,债券市场反应更为敏感。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3%,达到多年未见的高位,反映出投资者对财政赤字扩大的担忧正在升温。目前市场焦点已从选举本身转向政策执行力与减税前景。
石破茂在选后新闻发布会上虽未明确表态是否下调销售税,但已呼吁各方就“事实基础”进行讨论。他指出,税收调整虽能短期缓解通胀压力,但日本仍需为庞大的养老和医保开支维持财政平衡。这一立场表明,石破并不打算迎合激进减税呼声,可能进一步加剧其与反对派的博弈。
根据财政部数据,日本销售税为国库提供超过25万亿日元,占总收入逾20%。一旦税率下调,将导致财政出现巨大缺口,必须依赖追加债券弥补。这或将迫使政府重新制定债务发行策略,并对日本长期信用评级造成负面影响。
外交地位受损美日谈判前景堪忧
在选后政治局势未明之际,美日之间的贸易谈判前景越发黯淡。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表示,美国并不关注日本政局变化,而是要求在既定期限内完成谈判。国务院虽试图维稳,强调“美日同盟空前强固”,但实际谈判进度停滞不前。
多家外媒分析认为,石破茂若无法在数周内稳住政权,或被党内更替,其谈判进程恐将遭遇彻底中断。UBP首席经济学家卡萨诺瓦指出:“一旦领导层更迭,至少需两至三个月重新建立沟通框架。”这将使日本在8月前完成协议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在当前国际金融环境日趋动荡之际,日本政治的不稳定将进一步放大其风险敞口。日元汇率近几月在140至160区间剧烈波动,外资持仓仍然偏多。一旦政权失控或政策逆转,极有可能引发资本流出、债市回调,甚至影响到日本企业对外融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