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纪念日,也是现届特区政府履职三周年的重要节点。全城洋溢喜庆氛围,五星红旗与紫荆花区旗迎风招展,街头橱窗张贴庆祝海报,电子屏滚动播放纪念广告。市民纷纷走上街头参与活动,感受节日热情。
喜庆洋溢 多项庆典活动同步展开
1日早晨,香港多地举行升旗仪式和庆祝酒会,特区多位主要官员参与。与此同时,餐饮、交通、购物等领域也纷纷推出优惠举措。香港电车三日免费搭乘、港铁抽奖送出逾7万张车票,超过4000家商户参与美食打折,吸引市民与游客积极消费。来自新加坡的游客陈亭表示,借此机会“花同样的钱吃更多美食”,“这趟旅程很值”。一位茶餐厅经理则透露,当日客流激增两成,“热闹有人气,对生意很有帮助”。相关协会也表示,计划将“庆回归消费季”常态化,带动节日经济与民生消费双向增长。
在这座城市的每个角落,回归纪念的气氛与活力不断延伸。香港赛马会沙田马场当日举办“共庆回归赛马日”,吸引约2.45万名观众进场,其中内地游客同比增长近三成。马场草地翠绿,赛事高潮迭起,香港文化特色与节庆氛围交织升腾。马会当晚公布投注额近15.5亿元,并宣布将全力支持全国十五运会及残特奥会,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马术运动发展。
勋衔表彰 彰显治理与奉献成果
当日,特区政府公布2025年授勋名单,共有427人获行政长官颁授勋衔及嘉奖。其中律政司司长林定国等五人因在国家安全事务中作出杰出贡献,获得金紫荆星章。三位杰出社会人士,包括骨科专家梁智仁等人,荣获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此外,赴缅甸地震灾区的救援队成员及在火灾中勇救邻里的市民,也分别获颁社区服务奖状与英勇勋章。
特首李家超发表贺词,称赞所有获奖人士在维护香港繁荣稳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继续服务社会,贡献所长。这些勋衔不仅体现了对个人卓越贡献的肯定,也彰显香港社会多元力量在不同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青年传承 爱国精神再接力
在回归纪念活动中,北京市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特别向香港培侨中学赠送了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这面国旗的升起日正值2023年7月24日,即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培侨中学高一学生回信的日子,意义非凡。
受赠后,16名学生随师长展开“重走英雄之路”之旅,赴辽宁等地参访抗美援朝纪念设施,沿途学习历史、传承精神。该校校长伍焕杰表示,希望通过实地游学,让学生深刻理解爱国主义,将精神世代传承。此次活动也成为香港青少年了解国家历史与现实的一次生动教育契机,激发更多学校组织类似国情研学活动。
国际优势 帮助内地品牌“走出去”
香港特区政府投资推广署于7月1日与驻沪办联合主办交流会,推广香港作为内地餐饮企业“走出去”的桥头堡。推广署高层指出,香港凭借高度国际化环境、美食经济优势与资本市场平台,已成为内地品牌试水多元市场的重要“练兵场”。
据悉,2024年已有逾20个中餐品牌进驻香港,利用其国际视野积累经验。部分企业更实现“开店上市同步进行”,借助港股平台加快规模化扩展。相关负责人表示,香港完善的专业服务与自由贸易环境,为上海等城市的企业走向全球提供有力支撑。
破茧成蝶 “由治及兴”再启新程
香港主流媒体在回归纪念日纷纷发表评论,盛赞特区政府在国家支持下勇于改革、勇担使命,带领香港走出困局、重塑繁荣。香港《文汇报》社评指出,在国安法和“爱国者治港”护航下,三年来施政卓有成效,市民获得感显著增强,城市竞争力大幅提升。
《大公报》则强调,“一国两制”实践展现强大生命力,香港的角色更加重要,发展机遇前所未有。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屠海鸣撰文称,特区政府推动高效治理与市场活力结合,积极参与大湾区与“走出去”战略,助力经济由负转正,展现施政新格局。
《香港商报》时评则指出,香港正进入新一轮跃升周期,需持续深化改革,发挥好“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打造全球连接枢纽与高质量发展平台。
回顾初心 28年前的誓言犹在耳边
1997年7月1日凌晨,时任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庄严宣誓,见证特区成立的重要一刻。28年后,她接受采访回忆当时情形,称在那样的历史性时刻,最重要的是展现中华儿女的自信风采。
范徐丽泰指出,回归伊始立法保障平稳过渡,“外界质疑我们是否行,但我们知道必须行”。她坦言,西方势力长期图谋干预香港事务,香港各界须牢记自身是国家一部分,坚定方向,不惧风浪。
她认为,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令社会回归安定,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法治根基。她所创立的励进教育中心持续推动国情教育,许多教师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青年认同感。她强调,香港应持续吸收新知识,扮演好国家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助力国家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