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讯】特朗普总统于今年1月宣誓就职,开启第二任期,致力于改变美国及其在世界上的地位。自上任伊始,他就坚持不懈地将国内、经济和外交政策推向充满风险的新方向;对联邦劳动力进行大规模裁员;挑战法院的权威;并试图清除政府、教育和文化领域中自由主义的影响。尽管面临持续的经济忧虑、外交挑战和国内分裂,特朗普政府仍以“言出必行”为口号坚持推进其政策。然而,100天过去,现实与承诺之间的差距引发了各界关注。

4月29日,特朗普总统参加完在马科姆社区学院举行的庆祝就职百日集会后,返回马里兰州安德鲁斯联合基地。(图片来源:路透社)

经济政策表现复杂,挑战仍存

经济议题一直是特朗普政治品牌的核心。在竞选与就职初期,他承诺通过减税、贸易保护和放松监管手段,重振美国经济,降低物价。然而,百日成绩单显示,尽管部分数据短期向好,整体经济形势依然复杂。

白宫指出,3月份美国月度通胀率出现五年来最大降幅,特朗普称此为“政策见效的标志”。然而,大量经济学家预期,受特朗普发动全球关税战影响,商品价格将在未来数月内全面上涨。依赖进口原材料和商品的企业承压,消费者信心下滑,部分投资者对经济衰退表示担忧。美联储因持续的通胀隐忧,拒绝配合特朗普降息要求,货币政策陷入僵局。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贸易战带来的后续效应。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及其他国家加征关税,旨在“终结就业流失”,但结果导致美国股市动荡、制造业供应链紧张。虽然商务部长卢特尼克(Howard Lutnick)宣称某项贸易协议“即将达成”,但尚无具体内容公布。

与此同时,特朗普签署多项税收优惠措施,试图缓解关税对制造业的冲击,特别是在密歇根州等摇摆州力保汽车产业。然而,财政保守派警告,大规模减税恐使联邦赤字进一步膨胀,长期不利于美国经济稳定。

最新民调显示,特朗普的经济管理支持率已跌至36%,为其任期新低。尽管集会现场支持者仍然热情高涨,但专家普遍认为,当前政策风险远超收益,经济表现将成为决定特朗普能否顺利度过中期选举的关键变量。

内政改革强势推进,争议激增

在国内政策方面,特朗普延续强硬路线,尤其在移民与文化议题上动作频频。他派遣军队增援美墨边境,扩大非法移民逮捕范围,2月与3月非法越境人数降至历史低位。但驱逐行动面临法律阻碍,特朗普依靠1798年《外国敌人法》遣返委内瑞拉帮派成员的举措也引发司法挑战。

与此同时,特朗普继续打压联邦政府和私营企业的多元化、公平和包容性(DEI)计划,撤销多项民权保障措施,关闭教育部民权办公室,威胁取消高校和企业相关项目资金,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弹。与此同时,他着手削弱跨性别者权利,禁止相关医疗和参军资格,争议不断。

政府内部机构改革同样引人关注。由马斯克(Elon Musk)领导的“政府效率部”深入到政府各部门进行大幅裁员,目标削减2万亿美元开支,但操作混乱,引发隐私泄露和诉讼潮。部分被解雇的关键岗位人员被紧急召回,机构运转效率不升反降,而预算削减目标则远未达到。

外交能源承诺难兑,局势待解

特朗普曾誓言上任“第一天”就解决乌克兰和加沙战争,但100天后,这两场冲突仍未平息。特朗普试图推动基辅转变立场,例如割让克里米亚,同时又在最近几周加大对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压力,要求其结束战争。在加沙,特朗普政府曾一度成功促成停火,但协议破裂后冲突再起,美方继续坚定支持以色列对抗哈马斯武装。同时,美国对也门胡塞武装发动空袭,并与伊朗展开核谈判,试图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

在能源政策上,特朗普上任后撤销电动汽车强制要求,第二次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恢复液化天然气出口审批。美国原油日产量依旧高企,但全球油价下跌令行业承压。尽管特朗普上任时承诺降低能源成本。但据旅游集团AAA称,与一年前拜登总统(Joe Biden)执政时相比,目前的天然气价格便宜了近15%,但自特朗普上任以来,天然气价格变动有限。

执政百日,特朗普在经济、移民、文化与外交多领域动作频频,但兑现竞选承诺的成果有限。全球贸易战、财政赤字、民众信心和外交僵局等问题,使特朗普政府面临巨大压力。《纽约时报》评论称,短短百日,特朗普以瞬息万变的政策、激进任命与政治对抗,持续重塑美国政治秩序,展现其基于不满情绪、个人信念与权力经验交织而成的治国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