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记者田霞8月30日阿拉米达报道】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节点,我们回望历史,不应忘记那些跨越国界、为抗战贡献青春与热血的人。其中,美军将领约瑟夫·“醋溜子”·史迪威(Joseph"Vinegar Joe"Stilwell)与中国抗战的关系,宛如一部血与火中铸就的传奇,既充满合作,也不乏冲突与争议。
1935年至1939年,史迪威作为驻华军事武官深入中国。他通晓中文,对中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有深入理解,也亲眼见证了中国抗战初期的艰难。他是少数深入中国腹地,并与中国将领共同面对日寇侵略的外国军事指挥官之一,后来被派往中国—缅甸—印度战区,担任远东地区美军高级将领。
1942年,史迪威被指定为中国战区盟军参谋长,全权负责协调战区的中美联动。他亲自马背指挥中国远征军进缅作战,并创建训练营,恢复正规军战力。在日军切断“滇缅公路”后,他督建了印度至中国的“雷多公路”(后改名为“史迪威公路”),确保援华补给陆路得以通畅。
他率领中美联军夺取缅北密支那(Myitkyina)空军基地,这场胜利不仅打通了供给线,更极大提升了抗战士气。然而,这段历史并非一帆风顺。史迪威与蒋介石之间多次发生激烈冲突。他批评国民党内部腐败,并认为蒋将美援挪用于巩固自身权力,非用于抗战前线;蒋则视其专断、冒进,严重损害统帅权威。两人矛盾日深,最终导致1944年史迪威被召回美本土。
直至今日,中国仍有追思史迪威的场所。重庆的一座纪念馆曾是他的驻地,1994年起对公众开放,是中国唯一以美国将领命名而建的博物馆。它矗立于山城,象征着那段跨国同袍并肩抗敌的岁月并未被时间冲淡。
尽管中美双方存在深层政治分歧,当年的合作无疑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宝贵支撑。1942年总统罗斯福授权史迪威赴华,旨在“维系中国坚持抗战并加剧其军事投入”,他在滇缅印战区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承载了这份对中国的战略信任。
回望80年前那段硝烟与亡国倾轧的岁月,史迪威将军的身影依然鲜明。但他淬炼中国军队、开辟史迪威公路的决断与勇气,也赢得了不少中国人的敬意。
八十年后,我们纪念抗战胜利,亦应纪念那些跨国携手的盟友。他们或许言辞刻薄、性格刚烈,但在战火之下,用行动诠释何谓与中国并肩的“铁血友谊”。这段历史不仅是对过去的缅怀,更提醒今天的我们:国际合作应建立在理解、尊重与信任之上,才能抵御重大挑战。